2022年的新年剛過,一則利好消息傳遍整個民樂:經省自然資源廳核實認定,民樂縣通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的5587.8畝耕地已報備國家耕地占補平衡系統,待入庫。
而這只是民樂縣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一筆“小賬”。建設在繼續、畝數在增加,高標準農田建設給民樂縣帶來的效益還在放大……
2月23日,民樂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連才、自然資源局局長錢雪燕、水務局局長葛永斌坐在一起,翻著不同的賬本,對記者共同算起了這筆耕地賬、節水賬、生態賬。
耕地賬
在王連才看來,這5587.8畝,是個“小數字”卻是個“大開端”,它僅是民樂縣2019年建成8萬畝高標準農田時新增的耕地,卻為全縣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、謀劃新增耕地創效益帶來了無限可能。
王連才的賬本里,記錄著更多數據。2019年—2021年,全縣共建成31.6萬畝高標準農田,按照新增耕地率達8%—10%計算,3年間全縣新增耕地粗算也在2.5萬畝以上。
自2019年起,針對長期以來土地分散化、碎片化不利于現代農業發展的問題,民樂縣積極推行以“小塊并大塊、分散變集中、零碎變連片”為主要內容的“一戶一田制”,將農戶閑置、碎片化的“井”字形小塊田變為一戶一塊田、全村一大塊、一企一基地的機耕大土地。通過土地平整工程,將原有的老渠道、老道路、田坎、溝槽全部整理成為耕地。
高標準農田建設,將貧瘠老農田變成沃土新良田,實現了機械化、規?;?、標準化、集約化發展。
率先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洪水鎮李仁村,在2019年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之時,驚喜地發現,全村耕地由2351畝增加到2439畝。這新增的88畝耕地全部歸村集體所有,按照“村集體資產+經營主體+收益”的模式量化入股,讓村集體經濟收入有了保障。
目前,李仁村將新增耕地以每畝500元的價格流轉給縣集華農業公司,僅此一項,每年收入就在4.4萬元。
錢雪燕告訴記者,根據規劃,“十四五”期間,民樂縣要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100萬畝,屆時將至少新增8萬畝耕地。
節水賬
身為縣水務局局長,葛永斌算的是水賬。
在全縣目前建成的31.6萬畝高標準農田中,已有25.2萬畝實現了水肥一體化,從“大水漫灌”到“精準滴灌”,節水可達50%。
大水漫灌每畝最多需要450方水,現在僅需210方水。根據測算,水肥一體化的25.2萬畝土地,每年可節約5544萬方。而節約的水,可以置換給政府,改變用水性質,匯入該縣新建的金山1號水庫和2號水庫,用來開發戈壁農業、補足生態用水、供給工業用水。
民樂縣工業園區現有142家企業,之前工業用水全靠地下水。葛永斌說,隨著高效節水農業形成規模,將全部采用地表節水。農業節水的“身價”將由每方0.216元上漲至3.5元,2300萬方水每年將為財政貢獻8050萬元。
屆時,縣上又可以將這些收益全部作為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建設資金,擴大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面積。
現代生態農業的種植面積越大,節水的收益越高,現代生態農業的建設步伐就越快,這樣真正實現了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。
葛永斌說,“十四五”期間,只要全縣能完成10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,他有就信心將其中的60萬畝實現水肥一體化。
生態賬
經濟賬可以細算,但生態這筆大賬卻無法估算。
水肥一體化的推廣,通過“以水帶肥、以肥促水、水肥耦合、高效利用”的技術路徑,達到畝均節肥20%、節藥30%、節本40%、節水50%,節本增效1000元以上,實現每畝土地增產30%以上。
永固鎮地處祁連山腳下,平均海拔2500米,氣候冷涼、無霜期只有103天。過去靠天吃飯,90%耕地主要種植大麥、油菜,經濟效益低下,土地按每畝100元流轉都無人問津。
2019年,蘇彪在永固鎮以每畝320元畝的價格流轉土地種植高原夏菜,2500畝土地全部配套了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設施,采用膜下滴灌,全生育期滴水8次,每畝節水300方。原來需要噴灑3次農藥的農作物,現在只需要在生長初期噴灑1次就夠了。僅噴灑農藥一項節約的人工和農資費用,每畝每年就能節約成本200多元。再加上滴灌系統精準滴灌農藥、肥料到作物根部,節約用肥40%,農藥使用降低30%左右,降下來的成本非??捎^。
同時,水肥一體化還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施用,降低了化肥對土壤的污染,大大減少了農藥在空氣中的殘留。
錢雪燕告訴記者,土地用水量少了,省下的水一部分用來灌溉生態林,服務城鎮鄉村綠化,還有很大一部分可以進入水資源交易平臺進行交易用于工業用水,減少對地下水的開采,對生態修復和保護意義重大。
葛永斌調用了一組數據來佐證錢雪燕的觀點:以位于民樂縣工業園區的銀河集團觀測點來看,隨著工業用水由“地下采水”轉用“地表節水”,該觀測點地下水位由2018年的120.6米,上升至2021年的120.19米。
“對于西北地區而言,地下水位三年上升40多厘米,無疑是一個奇跡?!?葛永斌說。